走乡窜寨的日子里,看着许许多多出现在眼前的“寂寨”,心里面多少有些莫名的失落。近年来,村村寨寨里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新房子大房子,然而与之对应的人烟却越来越少。突然想起一句歌词“时间都去哪了”,其实不光是“时间都去哪了”,还有人也都去哪了?”。之前湖南卫视有一档节目叫《爸爸去哪儿》,现实情况是妈妈也不晓得去哪儿了?哥哥姐姐也不晓得都去哪儿了?是的,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。这是目前最好的谋生方式,特别是大山里的少田少土的村寨。每村每寨几乎都是老人和孩子安静的留守。他们外出打工挣钱修了一栋栋漂亮的房子。山村明亮了,却没有了昔日的炊烟袅袅,也没有往日的乡愁所系。不可避免的成了一个个名副其实的“寂寨”,住着一个个心智寂寞的人。有家的地方没有工作,有工作的地方没有家。故乡安置不了肉身,他乡安置不了灵魂。这是一句多么心酸的话。不少有举家外出,长年不回来的。接着孩子也带出去了,村里的学校也顺理成章的成了一个个“寂校”。不少的村小找不到学生上课,往日朗朗的读书声,逐渐被叽叽喳喳的鸟叫声代替,昔日热闹的操场不断被无名的野草野花吞噬。寂寨、寂校、寂家随处可见。村寨空了,人的心灵也空了。故乡还在,可村魂已渐渐死去。没有灵魂的村寨,你将何去何从?“谁没想过,可是没得办法?”关于回家,这是一句痛心而矛盾的话。都明白,那终究不是自己的家。现在在外面,能做一年是一年,在外打工,总比家里做农活挣钱快。这是无奈之举,也是大实话。谁愿意丢下老人孩子?谁又愿意带着他们浪迹天涯?可是十年后、二十年后,或者三十年后等这一代人都老了,被“外面”淘汰了怎么办?回家,故乡会以怎样的姿态迎接他们呢?回家能做什么?被他们带出去的“流浪一族”又将怎么继续他们的生活与工作呢?这些在外长大的“流浪一族”,对于家乡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概念?对于自己的民族,会有怎样的认知?回到村里,村里的老人不会说汉语,他们却不会说苗语。语言出现了断崖,文化更是如此。这样的境地不会是在未来,目前已经出现并正在蔓延,也在加剧。村里一个年轻人说,“如家门口能够养家糊口,谁还愿意浪迹天涯?”儿子三岁时被带到浙江上幼儿园、读小学,今年秋季上初中了,这十年中,儿子回来过几次老家,但苗语几乎丢尽。这是百万中的一例。一个老乡的故事。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ierlanlan.com/rzdk/6548.html